篮协进度缓慢,CBA成了亚洲富矿,何时才能大刀阔斧?
在当今的亚洲篮球舞台上,CBA(中国篮球协会)正在悄然转变,成为众多国家归化球员的“富矿”。从多年前新疆队的布拉切身披菲律宾国旗,到如今新疆队的外援劳森和山西队的古德温分别为黎巴嫩和卡塔尔效力,这些在CBA赛场上表现出色的外援,凭借他们卓越的表现成功转战国家赛场,使得他们的身价和影响力日渐攀升。然而,尽管CBA拥有丰富的优秀球员资源,却为何难以将其转换为中国男篮的强大助力呢?
毫无疑问,中国篮球协会意识到了归化球员的重要性。《中国篮球协会入籍篮球运动员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为归化进程提供了支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然而,政策的实施与顺畅执行之间仍有明显的差距。例如,在即将到来的亚洲杯赛事中,备受瞩目的布朗、洛夫顿等劲旅外援,仍未能披上中国队的战袍。
深入分析原因,归化流程的繁琐与复杂无疑是主要障碍,这一过程涉及国籍变更、文化认同、资格审核等多个环节,而每一步都困难重重。此外,在球员选择、沟通协调以及与国际篮联规则对接等方面的缺乏高效的统筹与运作机制,使得归化进程显得格外缓慢而拖沓,错失了诸多良机。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需简化归化的流程,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建立一条快速通道,以缩短归化周期,确保在关键赛事前能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球员的入籍手续。同时,篮协应当设立专门的归化小组,由专业人士负责从全球范围内筛选球员,深入了解他们在实力、性格与意愿等多个维度的信息,制定个性化的归化方案,以提升归化的成功率。
展开全文
当然,这一过程面临的不少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重要比赛中,仅有一名归化球员可以出战,而在CBA的20支球队中,谁该去进行归化?若每支队伍都同时进行归化,必将导致财力的浪费,并挤压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如果只有少数几支财力雄厚的球队进行归化,则可能加大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令民营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未来。
除了归化外援以外,本土球员的培养与挖掘同样刻不容缓。CBA联盟应进一步优化外援政策,在提升比赛观赏性的同时,为年轻本土球员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确保外援的光芒不会完全掩盖本土球员的成长。此外,鼓励年轻球员走出舒适圈,积极前往海外高水平联赛锻炼,积累丰富的比赛经验,提升自身的实力。例如,杨瀚森、林葳等年轻人冲击NBA的尝试便值得高度肯定和支持。
综合来看,CBA依然是亚洲篮球的佼佼者,它强调身体对抗并培养出能在亚洲赛场上表现出色的外援。然而,既然中国男篮已开始归化之路,就应当加大力度推进,不应成为其他国家引援的附庸。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